• 认真地记录技术中遇到的坑!
  • 能摸鱼真是太好啦!嘿嘿嘿!

行为经济学概述

奇怪的知识 悠悠 3年前 (2022-03-28) 6444次浏览 0个评论

行为经济学概述

概述

和传统经济学的区别

行为经济学是作为实用的经济学,它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发现现今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进而修正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设的不足。

代表人物

  • 2002年是个标志。心理学家Daniel Kahneman(下称卡尼曼)和经济学家Vernon L. Smith分享了该年的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芙莱诺贝尔经济科学奖
  • 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系教书
  • 理查德·塞勒因其在行为经济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获得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Richard Thaler

代表理论

行为经济学的三大基石:

  • prospect theory(前景理论)
  • Anchoring Effect(锚定效应)
  • Mental accounting(心理账户)

前景理论

介绍

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是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Amos Tversky)在1979年提出的。所有关于行为经济学的著作,都绕不开这个理论。

也有学者将“前景理论”翻译为“预期理论”或“展望理论”,在不同的风险预期条件下,人们的行为倾向是可以预测的。

数学模型

假设一个人衡量决策得失的数学函数(PT函数)为:
U = w(p_{1})v(x_{1}) + w(p_{2})v(x_{2}) + \dots

当中 x_{1},x_{2},\dots 是各个可能结果,p_{1},p_{2},\dots 是这些结果发生的概率。 v 是所谓“价值函数(value function)”,表示不同可能结果,在决策者心中的相对价值。根据本理论,价值函数的线,应当会穿过中间的“参考点(reference point)”,并形成一个如下的 s 型曲线:

行为经济学概述

它的不对称性表明,一个损失结果对应价值的绝对值,比获利结果对应价值的绝对值更大,也就是所谓的“损失厌恶性 (loss aversion)”。与期望效用假说不同,本理论衡量获利与损失的方法,并不考虑所的“绝对所得 (absolute wealth)”。函式w是为“可能性比重函数 (probability weighting function)”,用以表达一般人对几率的反应 —— 一般而言,人对极不可能发生的事,会过度反应,而对中度、高度可能发生的事,会反应迟钝。

前景理论概述

行为金融学的四大研究成果,即

  • 前景理论(或视野理论)(Prospect Theory)
  • 后悔理论(Regret Theory)
  • 过度反应理论(Overreaction Theory)
  • 过度自信理论(Over confidence Theory)。

前景理论认为人们通常不是从财富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从输赢的角度考虑,关心收益和损失的多少。

前景理论的基本原理

 有学者将“前景理论”翻译为“预期理论”,在不同的风险预期条件下,人们的行为倾向是可以预测的。

  • “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在确定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多数人会选择确定的好处。所谓“见好就收,落袋为安。称之为“确定效应”。
  • 在确定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做一个抉择,多数人会选择“赌一把”。称之为“反射效应”。
  • 白捡的100元所带来的快乐,难以抵消丢失100元所带来的痛苦。称之为“损失规避”。
  • 很多人都买过彩票,虽然赢钱可能微乎其微,你的钱99.99%的可能支持福利事业和体育事业了,可还是有人心存侥幸搏小概率事件。称之为“迷恋小概率事件”。
  • 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照点决定,举例来说,在“其他人一年挣6万元你年收入7万元”和“其他人年收入为9万元你一年收入8万”的选择题中,大部分人会选择前者。称之为“参照依赖”。

前景理论引申出的四个基本结论

  1. 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利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确定效应)
  2. 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喜好的(反射效应)
  3. 大多数人对损失比对收益更敏感(损失效应)
  4. 大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考点决定(参照依赖)

简言之,人在面临获利时,不愿冒风险;而在面临损失时,人人都成了冒险家。损失的痛苦比获得所带来的喜悦更敏感,而损失和获利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改变评价事物时的参照点,就会改变对风险的态度。

前景理论对营销的启示

  • 在推出营销措施时,我们的措施要明确而实在,因为人们在面临获得时会注意规避风险,恐怕上当受骗,以为会中圈套。有时营销徒有虚名,有时好事不被看好。所以我们的营销方案要实在,我们对方案的宣传要明明白白。
  • 不要轻易取消以前的营销措施,因为人们在面临损失时是风险偏爱的,他们会感到吃了亏,来的不是时候,因此而对酒店的一切感到不信任,使酒店蒙受生意和信誉的双重损失。如果确实要有新的变动,可以采取改变营销办法的变通措施。
  • 在决定一项营销措施时,要考虑是否能够持续下去,因为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如果取消以往的营销好处,人们会非常不满。把曾经有过的优惠去掉,还不如当初就根本没有。
  • 如果有几项营销措施出台和宣传,应该把它们分别推出和宣传。
  • 如果有几个价格上调的收费项目,应该把它们放在一起推出和宣布。
  • 如果有一个大的好消息和一个小的坏消息,就应该一起推出,使其带来的快乐超过带来的痛苦。
  • 如果有一个大的坏消息和一个小的好消息,就应该分别推出,使好消息带来的快乐不致以被坏消息的痛苦所淹没。

确定效应

所谓确定效应(certainty effect),就是在确定的好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做一个抉择,多数人会选择确定的好处。用一个词形容就是“见好就收”,用一句话打比方就是“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正所谓落袋为安。

让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实验:

  • A. 你一定能赚3000元
  • B. 你有80%可能赚4000元,20%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

实验结果是,大部分人都选择A。传统经济学会认为选择A是错的,因为4000×80%=3200,期望值要大于30000。

大多数人处于收益状态时,往往小心翼翼、厌恶风险、喜欢见好就收,害怕失去已有的利润。卡尼曼和特韦斯基称为“确定效应”(certainty effect),即处于收益状态时,大部分人都是风险厌恶者

案例:

  • 投资时,多数人的表现是“赔则拖,赢必走”。在股市中,普遍有一种“卖出效应”,也就是投资者卖出获利的股票的意向,要远远大于卖出亏损股票的意向。这与“对则持,错即改”的投资核心理念背道而驰。

反射效应

反射效应是在丹尼尔·卡纳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的前景理论中提出的,是指人们对于获得和损失的偏好是不对称的。面对可能损失的前景时,人们有风险追求(risk seeking)的倾向;面对获得(或盈利)的前景时,人们有风险规避(Risk Averse)的倾向。人们注重的是相对于某个参考点(reference point)的财富变动而不是最终财富的部位的平均收益(即期望收益值)。参考点是人们对某事物的期望。

行为经济学概述

当一个人在面对两种都损失的抉择时,会激起他的冒险精神。在确定的坏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做一个抉择,多数人会选择“赌一把”,这叫“反射效应”。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让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实验:

  • 第一个实验
    • 第一组:假设有两个赌局E和F
    • E:有80%的概率得到4,000元。
    • F:肯定得到3,000元。
    • 第二组:假设有两个赌局G和H
    • G:有45%的概率获得6,000元
    • H:有90%概率获得3,000元
    • 第三组:(选择是在第二组选择的基础上调整了概率的大小)假设有两个赌局I和J
    • I:有0.1%的概率得到6,000元
    • J:有0.2%的概率获得3,000元
  • 第二个实验:在第1个实验的基础上,只是把收益(Gains)改成损失(Losses)
    • 第一组,假设有两个赌局K和L
    • K:有80%的概率输掉4,000元
    • L:有100%的概率输掉3,000元
    • 第二组,假设有两个赌局M和N
    • M:有0.1%的概率输掉6,000元
    • N:有0.2%的概率输掉3,000元

以上心理学实验为卡尼曼和托维斯基所设计,他们是以大学教授和大学生为基础进行了广泛的问卷调查,其调查结果如下:

  • 在第1个实验中
    • 第一组: 80%的受访者选择F赌局,即选择确实性可得(即100%概率得到)3,000元,而不选择有80%机会得到4,000元的赌局,(此选择的期值是3,200元)
    • 第二组: 有86%的受访者选择H赌局,即以90%的机会得到3,000元
    • 第三组: 有73%的受访者选择I赌局,即选择以0.1%机会获得6,000元
  • 第2个实验,赌局的结果是损失
    • 第一组: 有92%的受访者选择K赌局
    • 第二组: 70%的人选择N赌局

但传统的期望效用理论,赌徒在不确定条件下,对收益的选择应该是没有差别的,都是以期望效用(值)最大化作为选择的圭臬。但实验的结果显示,面对损失的前景,决策者的选择并不是与期望效用理所展示的方向相同。

案例:

  • 大部分人在赌博赢了钱时,注码越下越细;但输了钱时,就越赌越大,所谓赢缩输谷的策略
  • 在股市上,喜欢将赔钱的股票继续持有下去。统计数据证实,投资者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远长于持有获利股票。投资者长期持有的股票多数是不愿意“割肉”而留下的“套牢”股票。

迷恋小概率

买彩票是赌自己会走运,买保险是赌自己会倒霉。这是两种很少发生的事件,但人们却十分热衷。人类具有强调小概率事件的倾向。

  • 面对小概率的赢利,多数人是风险喜好者。
  • 面对小概率的损失,多数人是风险厌恶者。
  • 归根结底,人们真正憎恨的是损失,而不是风险。

案例:

  • 很多人都买过彩票,虽然赢钱可能微乎其微,你的钱99.99%的可能支持福利事业和体育事业了,可还是有人心存侥幸搏小概率事件。
  • 很多人都买过保险,虽然倒霉的概率非常小,可还是想规避这个风险。人们的这种倾向,是保险公司经营下去的心理学基础。

损失规避

大多数人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不对称,面对损失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面对获得的快乐感。

假设有这样一个赌博游戏,投一枚均匀的硬币,正面为赢,反面为输。如果赢了可以获得100元,输了失去100元。请问你是否愿意赌一把?请做出你的选择。(获利调整)

  • A. 愿意
  • B. 不愿意

从整体上来说,这个赌局输赢的可能性相同,就是说这个游戏的结果期望值为零,是绝对公平的赌局。

但大量类似实验的结果证明,多数人不愿意玩这个游戏。虽然出现正反面的概率是相同的,但是人们对“失”比对“得”敏感。想到可能会输掉100元,这种不舒服的程度超过了想到有同样可能赢来100元的快乐。

参照依赖

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由参照点决定的。

  • A. 其他同事一年挣6万元的情况下,你的年收入7万元。
  • B. 其他同事年收入为9万元的情况下,你一年有8万元进账。

大部分人选择了前者。我们拼命赚钱的动力,多是来自同侪间的嫉妒和攀比。我们对得与失的判断,是来自比较。

传统经济学认为金钱的效用是绝对的,行为经济学则告诉我们,金钱的效用是相对的。这就是财富与幸福之间的悖论。

你收入20万元,该高兴还是失落呢?假如你的奋斗目标是10万元,你也许会感到愉快;假如目标是100万元,你会不会有点失落呢?

所谓的损失和获得,一定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卡尼曼称为“参照依赖”(Reference Dependence)。

案例:

  • 买饮料的时候,经常有小杯,中杯,大杯三种型号,很多人会在价格比对的刺激下,购买超过自己需求量的中杯(中杯效应)
  • 手机的各种平民版,土豪版,尊享版
  • 产品只有两种报价 90元/3个月,170元/6个月,为了促进用户买6个月的,我们可以增加一个陪衬品,360元/年

人生态度

阿莫斯等应用前景理论总结出四种人生态度:

  1. 面对大概率的盈利(比较A. 60%赢1000块和;B. 稳拿500块),风险回避。
  2. 面对小概率的损失(比较A. 1%损失10000块和;B. 花200块买保险),风险回避。
  3. 面对小概率的盈利(比较A. 花2块去赌0.001%概率赢10000块和;B. 啥也不干),风险追逐。
  4. 面对大概率的损失(比较A. 90%概率损失100块,10%概率回本和;B. 坐等损失80块),风险追逐。

扩展实验

前景理论的损失回避基础上,有几个有趣的实验

  • Endowment effect(禀赋效应): 当人们拥有一个物品以后,对这个物品的评价比未拥有时高出许多
    • 同一件物品,一旦人们拥有这个物品,相对于未拥有的人而言,会有更高的估值
    • 买了个东西,就把它当做传家宝
    • 二手交易市场卖家的估价比买家要高
    • 丢了五块钱,花了五块钱买雪糕然后还没甜一口就丢到地上
    • 穷人暴富的人抠门
    • 七天无理由退货
    • 免费试用
    • 爱奇艺会员自动付费
    • 买的单机游戏
  • Satus quo bias(偏爱现状): 人总是偏爱现状,不太爱改变,要变也往贴近现状变。
    • 买东西,坏了退货,七天无理由退货,增加退货流程,大部分人嫌麻烦
  • Sunk-cost effect(回本作用):
    • 买了电影票,狂风大作,天降大雪,开车去危险,走路嫌路远,打的去没车。(票钱越高,去看的概率越大)
    • 追女孩子。您老花了不少时间金钱和精力,最后泡上了,要更进一步了(结婚)
    • 过期的食物舍不得丢

局限性

尽管前景理论与原有的经典模型”期望效用函数理论”相比,可以阐释更多现象,但仍无法解释随机优势(Stochastic dominance)等现象。之后,为改善前景理论,累积前景理论和等级依赖效用理论分别被提出,用以解决随机优势等现象。等级依赖效用理论也适用于解释连续性和无限性的结果(例如,结果为任意实数)。

作为一个描述性的模型,前景理论具有描述性模型共有的缺点,和规范性模型(具有严格数学推导的模型)相比,它缺乏严格的理论和数学推导,只能对人们的行为进行描述,因此前景理论的研究也只能使其描述性越来越好,换句话说它只是说明了人们会怎样做,而没有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

锚定效应

当我们需要对某个事件或者人进行评估时,往往会以某些特定数值作为初始参照值。

锚定效应介绍

所谓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

锚定(anchoring)是指人们倾向于把对将来的估计和已采用过的估计联系起来,同时易受他人建议的影响。当人们对某件事的好坏做估测的时候,其实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好与坏,一切都是相对的,关键看你如何定位基点。基点定位就像一只锚一样,它定了,评价体系也就定了,好坏也就评定出来了。

一般而言,“锚”只要受到人们的注意,那么无论其数据是否夸张、前例是否有实际参考效用、或对决策者是否有提醒或奖励,该锚定效应都会起作用。当然,参照物与估测答案的相关性、相似性越大,锚定效应越显著。具体如下:

  1. 考物是否能够引起决策者的足够注意
    > 大多数的锚定实验都分为两部分,先比较后估计。这样做是为了保证受试者能够注意到那个“锚”或参照物。事实上,这个第一步的比较在绝大多数的时候并不是必需的,对于受试者而言,只要确保那个参考物能够引起其足够的重视就算达成目的。
  2. 参照物与目标之间的相似性
    > 参照物与目标之间的相似性。参照物与估测答案或者目标之间是否需要有一定的共性?心理学实验证明:锚定效应只有在参照物与目标答案是相同单位时,才会产生。比如:投资决策中的到期收益率是一定数量的百分比“%”,而现金红利则是一定数量的钱“元”。实验表明:如果给的“锚’’是一定数量的金钱,可问题却是要估算一个百分比的数字,那么就不会产生锚定效应。当然,即使是相同单位,但某些其他因素的不同也会产生其影响。比如说“锚”是一个长度数值,问题却是某个宽度数值;或者“锚”是一个北京市人口数量,问题却是非洲所拥有的野生大象的数量。在这种虽然单位相同但特质相差太大的情况下,锚定效应也会大打折扣。
  3. 极端型的参照物
    > 即便是很极端的参照物(极大或者极小),人们仍然会产生一定的锚定效应。当然,其越是极端,锚定效应越小。比如鞋店用旁边摆一双鞋几万块或几千块
  4. 受试者的认知能力和学识程度
    > 即使受试者被告知或被暗示不要受到参照物的影响,甚至受试者在测试之初已明确表示其自身判断不会受影响,但实际的情况却是锚定效应仍然会发生,并没有因此而有丝毫的减弱,知晓程度并不能帮助改善锚定效应
  5. 奖励的效果
    > 如果对受试者能够给出精确答案实施某种奖励的话,是否会对锚定效应有一定的影响?实验证明,不论是物质上的奖励还是精神上的褒奖,都不会减少锚定现象,即便有减少也是相当的微弱。

实际案例:

  1. 星巴克卖依云水
    >  依云水在星巴克卖22元一瓶,但是在京东买一整箱的话,平均大概不到5元一瓶,是“中产阶级”勉强能够承担的价格。依云水在星巴克的售价,或许能给人一种“高端”的印象,从而之后用户需要“装逼”时,会购买依云水。同时,根据星巴克咖啡的价格,中杯基本不超过30元,超大杯基本不超过40元。当用户发现一瓶矿泉水都要22元后,对比之下就会觉得咖啡没那么贵了。
  2. 优衣库商品打折
    >  优衣库有一个概念:初上市价格,即一件商品开始售卖时的原价。在打折或限时优惠的时候,打折价格旁边一定会清楚标注出初上市价格。原价 599 元起的羽绒服现在只要 199 元起就可以买到,这里 599 就是锚点,有它作为参照,顾客会毫不犹豫接受 199 元的价格。
  3. 降序排列的价目表
    > 酒吧或餐厅的菜单价格,往往都是按照降序排列的。把最贵的放在前面,这个价格就成为一个起始参照物。当顾客从上往下浏览价目表的时候,随着价格越来越便宜,会产生一种金钱获得的感受。当然,也有一些 “无良商家” 利用了这一点,先给商品标上昂贵的价格,然后宣称 1 折甩卖,尽管最后的成交价格在绝对值上并不低,但因为原价的存在,顾客还是乐于掏腰包。尽管在这个过程中,顾客明知道价格下降,商品品质也会相应下降,但出于损失规避心理,少付钱带来的快乐远胜于得到多一点点的质量。因此为了平衡价格和品质,大多数顾客可能都会选择第二或第三贵的商品,实际上这是被最高价格 “吓” 到后做出的非理智选择。尤其针对酒类、饭菜、美容美发等商品或服务,顾客很难去判断它的价格是否合理,很容易就进入商家设置的价格情境中。
  4. 化妆品
    > 无效的低价也会诱导用户去掏更多的钱。比如,护肤品给同一产品设置不同的规格,但价格却十分相近:45ml 的小棕瓶精华售价 1100 元,65ml 的小棕瓶精华售价1360元,我随手翻了翻评价区,发现大多数人购买的都是更贵的这款。1100 元在这里充当炮灰的角色,抬高了用户心里的价格锚点,明明是让顾客多花了钱,但顾客反而觉得自己占到了便宜。

启发式认知偏向

Kahneman和Tversky教授除了提出“前景理论”之外,另一项杰出贡献就是发现了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判断与传统经济理论所假设的那种理性发生系统的偏差。

什么是启发性偏差呢?形象的说就是,人们在做判断的过程中,会走一些思维捷径。这些思维捷径,有时帮助人们快速做出准确的判断,但有时会导致判断的偏差。这些因走捷径而导致的判断偏差,就称为“启发性偏向”。

启发式认知偏差主要有三种:

  • 代表性偏差: 指人们简单的用类比的方法去判断
    • 如果甲事件类似乙事件,那么甲就属于乙,和乙同类
    • 事件甲类似乙的程度越高,属于乙事件的可能性就越高
    • 使用“代表性”进行判断,往往会导致“过度自信”
  • 可得性偏差: 当个人们需要作出判断时,往往会依赖快速得到的信息,或者最先想到的信息,而不是去致力挖掘更多的信息
  • 锚定效应: 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

心理账户

Thaler教授最令人瞩目的成就之一就是提出了“心理账户”的概念,在人们的头脑里,钱并不想传统经济学所假设的那样,具有完全可替代性。真正的情况是人们把不同的东西,归结在不同的“心理账户”里面。

心理账户研究主要关注三个因素:

  1. 收入的来源
  2. 收入的支出
  3. 对心理账户核算的频率

Thaler的另一项研究成果是和Shefirn一起提出了“行为生命周期假说”,宏观经济学中有一个“生命周期假说”,这一理论假设人们能预估自己一生的收入,然后通过合理的储值和消费来平滑这一生的消费,这样就能达到货币效用的最大化。如果人是完全理性的,确实可以像生命周期假说那样,实现货币效用的最大化。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并非如此。

“行为生命周期假说”的最核心部分,是为原先的理性假说添加了三个非常重要的行为学变量。

  1. 自我约束变量
  2. 心理账户变量
  3. 心理定格变量

自我约束问题

Rabin教授最主要的成果就是将人的心理行为因素,引入经济学的分析模型。

他假设,可以根据对“自我约束问题”意识的程度不同,将人们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1. 成熟性: 他们充分意识到自身存在自我约束问题,并倾向于准确的预测未来的行为。
  2. 幼稚性: 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身存在自我约束问题,因此会错误的预测自己将来的行为。
  3. 偏幼稚性: 这类人能意识到自身的自我约束问题,但低估了这一问题造成的影响。

心帐理论四大结论

心帐理论(Mental accounting)的四个结论是关于如何合并(把多个经济活动整合成一个帐户)和单列(把一个或多个经济活动分解成多个帐户)心理帐户的。合并让人们在痛苦和损失时好受很多,单列使得人们在不增加真实经济好处的情况下更爽。

  • 如果有多个经济活动均涉及到收益/甜头/好处,尽可能的单列他们。
    • 案例
    • A. 老牛中了一个75块的足球彩票
    • B. 老朱中了个50的足球彩票,和一个25块的福利彩票
    • 大部分人都说老朱爽
    • 解释:斯诶勒往心帐理论里加入了交易效用,即每个经济活动本身带来的效用(可正可负)。单列后的涉及盈利的多个经济活动提供了多个正的交易效用,中两次奖当然比中一次爽了
    • 生活应用:没听说过谁把所有的圣诞礼物放一个盒子里的,大家是能包几个盒子就包几个
    • 商业应用:企业做广告,特别是面向家庭主妇的电视广告,那种让您限时拨打800电话,购物免费送东西的,一般都送您几件便宜货,而不是一件贵的东西
  • 如果有多个经济活动均涉及到开支/损失/霉头/灾难,尽可能的合并他们。
    • 实验例子
    • A. 老牛某日倒车撞了保险杆,修理费用1400块;那天还超速吃了罚单,120块;乱停车吃了罚单,40块。
    • B. 老朱倒车撞了保险杆,修车费用1600块。
    • 老牛更不爽
    • 解释:单列后的经济活动提供了多个负的交易效用(倒多次霉当然比倒一次更不爽了)。前景理论也可解释。因为损失的效用也是边际递减的
    • 生活应用:出了很多倒霉事千万不要跟领导/老婆一一汇报,报个总数就行了。领导/老婆嘛,掌握大方向管理大问题,小小细节就不要麻烦她了
    • 商业应用:您车上的option(选件)就是这么卖给您的。有经验的汽车销售员常常报一个加了option的总价格,而不是单独强调某一个option的价格,让您觉得和base model一比,总开支没加多少
    • 推广开来,当企业销售昂贵的东西的时候,尽可能的创造选件(options)并把它们卖给顾客(当鞋店里有人向你推销鞋油的时候,您买的那双鞋多半在200块以上
  • 如果有某个经济活动涉及到开支/损失,找个另外有收益的经济活动并且收益超过前述损失的,合并他们
    • 实验例子:
    • A. 老牛等老板发奖金,自己估计是300块。奖金到手,哦耶,果然是300块。但是一周后HR打电话说奖金发错了,要老牛退回50块
    • B. 老朱也等老板发奖金,自己估计也是300块。但是一周后,奖金到手只有250块
    • 老牛更不爽
    • 生活应用:对领导/老婆报喜不报忧,那肯定是错误的(并有生命危险);报喜也报忧,您能做得更好。在此提醒广大中老年男网友:好事喜事不要轻易报给领导。要攒起来等坏事出现的时候再一起合并上报。同时也提醒少数青少年朋友,坏事不要急于坦白给您的父母,等好事出现时一起合并再报
    • 商业应用:从收入中扣除开支比直接让人承担开支更好受一些。这广泛应用于从月收入中扣除一部分来支付各种商业保险和分期付款(当然,分期付款还有另外的机制起作用,有时间细谈。)
  • 如果有某个经济活动涉及到大笔开支/损失,同时有某个经济活动减少了一点该损失,把该经济活动单列出来
    • 实验例子
    • A. 老牛炒股某日损失了4900块
    • B. 老朱炒股某日损失5000块。但是回家的路上他拣到了100块钱
    • 老牛更不爽
    • 生活应用:要善于在逆境绝境完全损失中寻找闪光点,哪怕就是一点,也要给找出来
    • 商业应用:Mail-in Rebate。买大件,先付钱,回头再给您退点钱,高兴吧?(Rebate的另外的机制是,最多一半的人真的去申请rebate)

转载请注明出处 行为经济学概述
喜欢 (1)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